
《英國皇家學會會刊》:新研究表明“雪球地球”或是陽光輻射短時間內嚴重匱乏所導致(Image source: Reid Wiseman/NASA)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科技日報(張夢然):“雪球地球”(全球冰凍)在地球曆史中至少出現過兩次,這些冰凍期的原因很大程度仍舊是未解之謎。而據《英國皇家學會會刊》近日刊登的一則研究,“雪球地球”或是陽光輻射短時間內嚴重匱乏所導致。這一研究也許會改變天文學家對宜居星球的看法,同時提醒科學界警惕某種方式會將行星推到超過臨界閾值的水平。
我們的地球位於恒星(太陽)的宜居帶,而一顆行星是不是位於宜居帶,基本是由來自恒星本身的輻射強度決定的。以我們為例,如果離太陽太遠,地球就得不到足夠的熱量,星球表麵大量液態水隻能以冰的形式存在;但如果離太近,液態水又會蒸發掉,過量的輻射也無法讓生物存活。
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套地球氣候係統數學模型,他們認為,地球曾因為缺乏足夠的太陽輻射而變得非常冷,經曆了“雪球地球”。隻要在較短的地質時期內,接收到的太陽輻射水平迅速變化,地球就可以進入全球冰河時代。這一研究結果意味著,我們必須了解“雪球期”情況出現的原因,以及預測其是否會再次發生。
目前,研究團隊的猜測包括火山活動的增加、火山活動向大氣中噴射出碎片或雲層的形成,曾讓地球籠罩在陰影中。
這一研究結果將適用於科學家在其他星球上尋找生命。因為天文學家有一套相當嚴格的標準來宣布一顆行星是否適合居住,也一直熱衷於在宜居區域內找到係外行星,即與恒星的距離應在可以維持生命的溫度範圍內。但新研究突出表明了“宜居性”的概念中有著太多的細微差別。
研究人員最後強調,一些過程會迅速減少入射的太陽輻射,其很可能是地球冰河時期的觸發因素。而即使人類不會在當前的氣候軌跡上引發滾雪球般的“冰凍”,但在全球範圍內,這種“臨界點”的存在仍令人擔憂,“它告訴我們,應該警惕改變地球氣候的速度,而不僅僅是變化的幅度”。
相關報道:地球曾因沒有足夠的太陽輻射而變成雪球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cnBeta:外媒報道,地球在其幾十億年的生命中經曆了一些不可思議的變化。相信大多數人所意識到的最劇烈的變化應該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及其餘波,這場災難殺死了地球上的大多數恐龍、給了小型哺乳動物一個繁衍和進化的機會。但實際上地球已經經曆了至少兩次改變世界的事件,它們導致地球進入了深度凍結。
這些被稱為“雪球地球”的時期是由於到達地球的陽光減少造成。正如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上的一項新研究所指的那樣,地球曆史上這些冰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仍舊是個謎。
雖然這些冰期發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地球上的結霜是完全有道理的。地球位於恒星的宜居帶,而宜居帶是由來自太陽本身的輻射強度來決定的。如果離得更遠,地球就得不到足夠的輻射(熱量),地球表麵的水就會結冰;如果離得太近,水就會蒸發掉,太陽就會帶走大氣層和水分。
如果撰寫這項研究的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是正確的,並且地球確實因為缺乏太陽的輻射而變得非常冷進而經曆了“雪球期”,那麽我們了解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以及它是否能被預測再次發生就很重要了。目前,他們的最佳猜測包括火山活動的增加、火山活動向大氣中噴射出碎片或雲層的形成讓地球籠罩在陰影中。
另外,這對於我們如何看待係外行星也很重要。現在,天文學家有一套相當嚴格的標準來宣布一顆行星是否適合居住。如果這些寒流存在其他地方,那麽我們認為可能適合居住的行星並不宜居,或一開始被認為不宜居的區域實際擁有支持某種形式生命的條件。
該研究的首席作者Constantin Arnscheidt在一份聲明中說道:“可能有一顆行星處於經典的宜居帶內,但如果射入的陽光變化太快就會形成一個雪球地球。這突出了一個概念,即宜居性的概念中有著太多的細微差別。”










